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禹之鼎云山烂漫图卷美术作品

时间:2020-11-24来源:作者: 点击:
【禹之鼎云山烂漫图卷】

  《云山烂漫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43.4厘米,横162厘米。
  本幅右上自题“云山烂漫图”。左下以小隶题:“辛巳春三月广陵禹之鼎敬绘。”本幅钤印:“高云共此心”(朱文),“必逢佳士亦写真”(白方),“禹之鼎”(白文),“慎斋”(朱文)。辛巳为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画家时年55岁。尾纸吴孟龙题诗云:“抱膝者谁,凝然独坐,看遍乾坤,只如此大。半生游橐,维云与山,出入怀袖,而心自闲。尺幅之中,备诸众美,天下文章,毕聚于此。一行作宰,惠风孔长,愿为霖雨,普润四方。”后有王丹林、朱载震、孙致弥等人题记。
  幅中画的是界陶先生朱扆坐于山间半腰的坡石上,豹皮铺地,神情凝重,临高望远,遍览群山,其身后苍松劲健繁茂,传递出像主虚怀若谷、“宁静致远”的境界。
  画家捕捉住像主“老目神浅,皱纹褶多”的面部特点,刻画入微细致。衣纹画法以吴道子的“兰叶描”为主,兼有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表现出衣服的质感,透露出像主的儒雅之气。其山水画风受明代蓝瑛的影响,清简秀润,兼工带写。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古代的干支记日法。以十个天干字和十二个地支字相配,用以记日。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朱扆(生卒年不详),号界陶,江苏宝应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    吴道子(约685—758年),一作(?—792年),唐代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擅画道释人物,兼工山水,亦善绘楼阁、草木、鸟兽。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所写衣褶有飘举之感,人谓“吴带当风”。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其为“祖师”。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评者推为宋画第一。             蓝瑛(1585—约1666年),字田叔,号蜨叟、石头陀、西湖山民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早年以摹古为主,宗法唐宋元诸家,尤以习元黄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笔致工整细润,墨色清淡妍静。中年于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笔墨苍劲雄浑,于疏简粗旷的线条组合中表现高峻突兀的江南葱郁之景。钱塘又称武林,后人将蓝瑛和从其学画的刘度、蓝孟、蓝深等合称“武林画派”。    中国画技法,即线条较为工整,敷染墨、色略为粗放之画法。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