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禹之鼎移居图卷美术作品

时间:2020-11-24来源:作者: 点击:
【禹之鼎移居图卷】

  《移居图》卷,清,禹之鼎绘,绢本,设色,纵42.5厘米,横232.8厘米。
  本幅自题:“甲申初冬广陵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逢佳”朱文印。甲申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禹之鼎时年58岁。禹氏50岁以后寓居京城,此时正是他画史上的盛年,其技法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予以己用。
  此幅像主待考。图中送行人临岸伫立,面目温和,含笑颔首;出行人当船而立,面容消瘦坚毅,神情惆怅。人物面部刻画精准细腻,用墨骨法勾勒出五官,使面部有凹凸感,再以赭色晕染,使之气血精神跃然纸上。僮仆们的面部均采用较传统的勾勒晕染的画法,立体感不强,水润有余,表现出朴实无华和稚嫩活泼的神情。
  人物衣纹线条的画法也因人而定,其中,船首仆人的衣纹完全为北宋马和之的“蚂蝗描”技法,流露出马氏“衣带松散,柔婉隽逸”的画风。树的画法宗北宋郭熙的“蟹爪”枝。牛马的画法有唐韵,牛之骨骼清晰,马圆臀,斑花用淡墨晕染,颇具光泽,活灵活现。
  冷瑟静谧的氛围烘托了离别送行的亲切和感伤。行船、马车上的美酒、书籍、酒葫芦、弓剑等被画家巧妙地安排在移居送行的场景里,赋予了画面鲜活的生活气息,同时表现出文人儒士们高逸洒脱的气质。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马和之,生于北宋,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工画山水、人物、佛像,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务去华藻。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和之是南宋画院画家,然而,根据目前所知资料,两宋画院画家自有其品秩,而无进士及第任官后尚充任画院画家者。此外,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因此,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他以“艺精一世,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人。早年似是一位职业道士,没有正式从师学画,靠自己苦心学习钻研,终成一位杰出的画家。曾为御画院艺学,提升到“翰林待诏直长”的画院最高地位。生卒年不详,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其画直到晚年不但毫无习气,反愈精神,被誉为李成、范宽之后“独步一时”的山水画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个美术理论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BR>  <BR>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