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禹之鼎黄山草堂图卷美术作品

时间:2020-11-24来源:作者: 点击:
【禹之鼎黄山草堂图卷】

  《黄山草堂图》卷,清,禹之鼎绘,纸本,设色,纵40.3厘米,横131.8厘米。
  本幅左下自题:“壬午秋月禹之鼎写。”钤“禹之鼎”白文印,“慎斋”朱文印,右下角钤白文印“必逢佳士亦写真”。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禹之鼎时年56岁。
  从尾纸顾瀛的题记中悉知像主为田广运,江南泰州(扬州)人。题记中记述田广运幼年能文,声名乡里。其祖父田显吉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乡里的前辈说其子也将为进士,但未能言中,直至田广运中第之后,总算是祖孙接踵,始得继志。
  禹之鼎凭藉对江南园林的熟悉,在狭小的尺幅中营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暮冬初春,梅花朵朵,清淡宜人;阳春三月,玉兰满枝,暗香盈袖;八月清秋,海棠娇媚,秀色可餐。嘉树郁郁,翠竹萧萧,一花一木均见精神。青砖黛瓦,“听雨”;红栏水榭,“知鱼”;粉墙洞门,“穿月”。太湖石风骨秀爽,以黄石堆砌,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中间一人悠闲垂钓,正如尾纸中陈彝的题诗:“十里烟波一钓徒,人生只合恋莼鲈。菉(施)毕竟娥眉妒,赢得鸣琴又一图。尧封直到海南天,便落风尘也似仙。请看图中是何世,仁皇甲子太平年。”
  画面中主人公的面部用淡墨细勾五官,胭脂色淡晕两颧。将人物置于江南园林的背景下,“融端庄、含蓄、幽静、雅致于一体”,表现出“不俗”、“大雅”的文秀气质。    黄山,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方圆250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重峦叠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此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  田广运(1667—1728年),字右君,江南泰州(今扬州)人。幼年能文,声名乡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巡幸江浙,四月十二日,御舟至尹山桥(在今江苏吴县东南20里处),田广运跪迎岸边,献“巡河省耕诗”,得以登舟面君,为康熙所赏识,时年39岁。  落叶小乔木,叶子呈椭圆形,花白色或淡粉红色。果实亦称海棠,球形,味酸甜。    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太湖石为产于太湖区域的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头,在古代工艺美术品中常被作为装饰纹样,寓意长寿,亦称寿石。<BR>  <BR>  太湖,在江苏吴县西南,跨江苏、浙江二省,景色优美,湖中小山甚多,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家经常表现的题材。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

清 禹之鼎 移居图卷绢本42.5x232

清 禹之鼎 移居图卷绢本42.5x232

发布时间: 2022-09-11 07:46:07

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卷 高清大图赏析

宋 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卷 高清大图赏析

发布时间: 2019-07-20 16:06:42

清 禹之鼎 桐禽图 轴 纸本 高清大图赏析

清 禹之鼎 桐禽图 轴 纸本 高清大图赏析

发布时间: 2021-04-15 18:59:05

宋 夏禹玉 雪溪放牧图67x68

宋 夏禹玉 雪溪放牧图67x68

发布时间: 2019-07-27 1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