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刘松年《醉僧图》_宋代描绘和尚醉酒的淡作品定静雅境界艺术作品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醉僧图》,宋代,刘松年,绢本设色,纵95.8厘米,横47.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醉僧图》_宋代描绘和尚醉酒情景的淡作品定静雅境界艺术刘松年的这幅《醉僧图》,最让人动心之处就是他淡定、静雅的境界。潘天寿先生在《论画残稿》中曾说道:“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陈子庄先生也言:“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南宋的苟安一隅,使当时很多文人多少有些失落的悲观的情怀。刘松年的这幅为怀素的写照之作,在我看来倒有几分自况之意。心不能畅怀,借酒以发之,身不能居之境,借画以图之,借醉僧之超然境界,表达自己卧游畅神之思。当然,这只是我面对刘松年这位八百年前的古人之作,做的一番遐想而已。《醉僧图》画一枝虬曲古松;一葫芦挂于枝杈。青藤缠绕树身,松下坡石旁坐一僧,袒肩。作奋笔疾书状;僧前一童伸纸,僧左一童捧砚侍候。在坡石醒目处款书“嘉定庚午刘松年画”八字。“嘉定庚午”即公元1210午,可知此画作于刘松年创作成熟期或晚期。在山石、树干上署名是南宋画家常用的一种方式,画面右上方有人题七绝一首“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无印记。七绝左下方有清弘历题句。画面右上角有一首行书诗点出画题:“人人送酒不曾沽,每日松间挂一壶,草圣欲来狂便发,真堪画作醉僧图。”画面左侧一遒劲苍松,顶天立地,倔强而粗壮的树身扎根于坡石之中,稳健地镇住整个画面,使古意充盈纸上。画面右上方淡笔擦出的远山和细笔轻快而流畅地勾出的浮云,使画面更增超逸出尘之气。飘然潇洒的长松针密布于画面上方,把观者的视线吸引到树荫之下的三个人物身上。中间坐于石凳之上、解衣盘礴、乘兴挥毫者,想必是“草圣”怀素,此时他所乘之兴应与身后松枝上高挂的酒葫芦有关,似为正酣的酒兴也。怀素头呈微仰之势,似不经意地提笔挥毫,颇有“信手拈来皆文章,下笔不惑皆妙墨”之神采。他微微翘起的右脚,好像正在轻轻摆动,将他那放浪形骸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笔法劲秀的衣纹线条,转折有力而肯定,不但极准确地刻画出人物外形,更形象地表现出怀素外表狂放,内心坚贞、高洁的性情。右边一童子面对怀素持卷肃立,神情专注于其行笔之处。怀素左边,一童子左手持砚、右手握墨,似墨刚研毕,正仔细审视是否正好可用。该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字不可辨,并钤有清宫“石渠宝笈”、“宝笈三编”、“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十余枚。在画面下方的坡石上有小字“嘉定庚午刘松年画”的画家纪年款,但不显眼,这是宋人绘画题款的常用方式。此《醉僧图》笔法精细秀润,布景极为高古,意境静雅、淡定,人物间呼应关照、贴切妥当,神态呼之欲出、传神入微,把“草圣”以酒助书兴、运笔酣畅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