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清代画家“西学派”代表焦秉贞人物画赏析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康熙年间任钦天监,是西洋天文学家、天主教士,汤若望的学生。善画人物、山水、花卉,参西洋画法,重明暗,楼台界画,刻划精工,别具面目。所画花卉精妙绝伦,其山水、人物、楼观之位置,自近而远,自大而小,不爽毫发,系采西洋画法 。据《国朝院画录》记载说:“秉贞职守灵台,深明测算,会司有得,取西法而复通之。圣祖(康熙)之奖其丹青,正以奖其理数也。”另外还说他工人物、山水、楼观,参用“海西法”,“海西法善于绘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阴阳向背,斜正长短,就其影之所着而设色,分浓、淡、明、阴焉”。这种画法早在明神宗时,从利玛窦带来天主像、圣母像开始,西洋画就随着宗教,传到了中国

焦秉贞仕女图

清代画家焦秉贞仕女图 绢本设色 纵30.2厘米横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焦秉贞以擅画供奉内廷,花卉、山水、人物、界画楼观,不论位置远近,人物大小,不爽毫发,都能采用西法入画。此仕女画册共二十页,现选二开。之一为仕女开轩卷帘,薰沐春光,观赏垂柳新绿,少女拂袖起舞,女主人怡情自得;之二为梧桐树下,芙蕖出水,绿叶如盖,湖山春色中,美女乘船悠游,良辰美景,其乐融融。此图册均为工笔重彩,勾绘精微,兼用西笔,十分华丽,但脂粉气较重且人物面目雷同。

  

焦秉贞仕女画《历朝贤后故事图》

清代画家焦秉贞仕女画《历朝贤后故事图》绢本设色 12开 每开纵30.8cm横37.4cm

历史故事是清代宫廷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此套图册题材取自历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人物包括西周文王之母太任、西周武王之母太姒、东汉明帝明德马皇后、东汉和帝和熹邓皇后、北宋仁宗慈圣曹皇后、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后、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她们在身为皇后或太后期间,有的勤俭仁厚、贤淑孝顺、有的不问政事、不佞外戚。画家绘此册就是借她们的懿德来宣传封建的伦理纲常,给宫廷里的妃嫔们竖立行为楷模。 此册共12开,分别为:1、葛覃亲采,2、含饴弄孙,3、教训诸王,4、戒饬宗族,5、禁苑种谷,6、麟趾贻休,7、女中尧舜,8、亲掖銮舆,9、身衣练服,10、孝事周姜,11、约束外家,12、濯龙蚕织。 所绘仕女形象柔弱,设色浓艳,富有装饰性。图上建筑物的绘制采用欧洲焦点透视的方法,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界画。每开对题是由梁诗正书写的弘历在皇子时期所作的诗句,记录了这些皇后、太后的事迹和对她们的评价。

  

焦秉贞人物画《百子团圆图册》

清代画家焦秉贞人物画《百子团圆图册》绢本设色 全册十六页 每页高27.5厘米宽20厘米 国家图书馆藏

图册共十六幅,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勾画出一个个有声有色的儿童嬉戏场面。旧时儿童杂戏是丰富多彩的。博戏则骑马,舞灯……闲常之戏则鞭陀螺,放空钟,踢毽子……有京师儿语:“杨柳清,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毽子”。以百子图为艺术创作题材的作品为人门喜闻乐见,以各种形式流传于世的百子图并不在少数,这部焦秉贞绘制的《百子团圆图》虽只是画家的小品之作,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

  

焦秉贞人物画《御制耕织图》

清代画家焦秉贞人物画《御制耕织图》

御制耕织图包括 23 幅耕图和 23 幅织图,而且每一幅图都配诗一首。 根据《御制耕织图序》和严虞惇的呈进书,这些诗是由康熙皇帝所作。 画家焦秉贞所创的这些画作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根据南宋明州楼(王寿)《耕织图》来创作的,创作时曾做了调整。这些画作都是艺术精品,人物活灵活现,表现力很强。

   

 焦秉贞 康熙南巡图 设色绢本58×545cm

清代画家焦秉贞人物画《康熙南巡图》设色绢本58×545cm

题跋:明季以来利玛窦郎世宁迭传西洋画法。焦秉贞以其法作人物花卉,吴渔山则以作山水人喜新奇,渐成风尚,于是画法一变,如冷吉臣、蒋扬荪、龚半千、戴鹰阿,亦各出新裁,颇多创意,盖皆本诸西法也。秉贞此卷用笔谨严,仍法古人屋宇桥梁界画,略仿赵千里,树石山水力摹仇十州,而其布置远近大小则参西法,描写精细,设色工妙,曲尽姿致,不遗纤毫,与曾奉诏所画耕织图,并为一代绝作。燕京庚子乱,出自彼国内廷,流传我邦者,可窥当时巡幸盛典之一班,尤有裨于史学,不可仅以画法精妙称之也。大正六年(1917年)岁在丁巳五月十八日。长尾甲题于平安偶园。 钤印:子之、雨山罗振玉(1866-1940)题签条:南巡苏州虎邱行宫图卷。宣统丙辰(1916年)臣罗振玉恭题。钤印两方。盒面冯康侯(1901-1983)题:南巡苏州虎丘行宫图卷。刘氏多胜斋藏。冯康侯。藏印:胤禛(1678-1735):雍正御览之宝。其他:鹤巢清翫内藤虎(长尾甲1866-1943)。

  

清代画家焦秉贞仕女图

清代画家焦秉贞仕女图立轴

西洋油画“与生人不殊”,让中国画家“无由措手”。虽然当时的文人画家,对它不屑一顾,说它“笔法全无,虽工亦匠”。但终究给中国画坛引入了一丝新风,使得一些画家,开始探索中西画法相结合的道路。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