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艺术欣赏

丁姓画师五同会图卷美术作品

时间:2020-11-24来源:作者: 点击:
【丁姓画师五同会图卷】

  《五同会图》卷,明,绢本,设色,纵41厘米,横181厘米。
  本幅无款识。画卷引首有蔡之定篆书“五同会图”,钤“蔡之定印”、“柽毂山人”印二方。原题跋已不存。现卷后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翰林院编修颜莼抄录的吴宽《五同会序》和《五同会诗》、《新岁与玉汝、世贤、禹畴、济之为五同会,玉汝以诗邀饮,因次韵,时玉汝初治楚狱还》二诗,王鏊《和原博韵题五同会后》、《次韵玉汝五同会》二诗,陈仁锡(陈璚族孙)跋,陈鹤(陈璚十一世孙)赞五首及颜莼本人跋,其后又有嘉庆十二年(1807年)翁方纲跋、秦瀛跋、翁方纲题诗、法式善跋,嘉庆十三年(1808年)初彭龄题诗,嘉庆十五年(1810年)韩是升题跋,嘉庆十四年(1809年)仲冬蔡之定题跋以及李锡题诗、姚鼐题诗、倪伯敬题诗等。
  据抄录的陈璚族孙陈仁锡跋,此图原有5本,“五人各摹图藏诸家,岁时展玩,以消聚散合离之感”,后陈璚家藏本毁于火。据颜莼嘉庆十一年跋,时陈璚十一世孙陈钟麟又获此本,转归其族兄陈鹤,当时只剩画卷,“图无款识”,乃转录上述吴宽序、诗及王鏊诗。又据翁方纲题诗及注,清初朱彝尊曾在吴洪五世孙家见过吴洪家藏本;又据韩是升跋,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其父也曾观看过吴洪家藏本。流传至今的除此本外,上海博物馆还有一本,应是吴洪家藏本或另一本。
  此图描绘明中期弘治末年,5位苏州籍高官在北京的雅集活动。根据卷末颜莼抄录的吴宽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写的《五同会序》(又据吴宽《家藏集》卷四十四,颜莼录为“弘治十八年”实误),所谓“五同”,即“同时也,同乡也,同朝也,而又同志也,同道也,因名之曰五同会,亦曰同会者五人耳”。“吴人出而仕者率盛于天下,今之显于时者仅得五人”。画中人物自卷首始依次为礼部尚书吴宽、礼部侍郎李杰、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璚、吏部侍郎王鏊及太仆寺卿吴洪。5人皆为苏州人,同在朝廷为官,志同道合,“去岁,五人者公暇辄具酒馔为会”。与泛泛的雅集不同,他们“坐以齿定,谈以音谐,以正道相责望,以疑义相辨析。兴之所至,即形于咏歌;事之所感,每发于议论,庶几古所称莫逆者也”。一开始五人还能凑在一起经常聚会,但不久陈璚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鏊因故离京,聚会者只剩下3人,吴宽因而感叹自己年事已高,又将引退,虽然可能会有新人到来而使聚会复盛,只怕等不到那个时候了。从吴宽序及诗看,画卷记录的应是5人的最后一次聚会,以资留念。
  画面中,5人身着官服,神态自然平和,具有儒雅的风韵。场面气氛融洽,使人感受到相互间的契合。人物分为两组:右边,吴宽、李杰坐于罗汉床上,以年纪最长的吴宽为主。吴宽合手而坐,弓背,鬓发斑白;李杰身略右倾,左手扶膝,右手扶床,神情关切,似在问候。左边,闲步交谈的3人中以陈璚为主。陈璚行于前,面色白皙,秀雅端庄;王鏊面微方,神采奕奕,合手立于中,认真恭听,态度谦和;吴洪面目慈祥,左手握带,右手持书册,欣然似有所感。画面以庭园为背景,刻画精工。仙鹤、麋鹿、松树寓示吉祥延年,琴棋书册、芭蕉竹石则烘托出文人雅致。背景后段留有相当一部分画面描绘具有江南情调的板桥和宽阔的江面,似有意安排出空间,营造出江南景色,以慰乡情。在画法上,5人肖像或正面,或微侧,相互呼应,均先以淡墨色勾勒形态,用笔精微。傅色变化细腻,色泽明润,先以赭石和朱膘渲染,白皙者再施粉,凹凸变化自然。人物眼、鼻、唇的刻画用笔极为精细,表现出不同的神采和性格。背景中的山石树木、童子、器具等更可见笔致的精到,体现出画家高深细腻的写实技巧和绘画风格。
  关于绘者,从吴宽序中所说“禹畴(吴洪)以越人丁君彩妙绘事,俾写为图,饰为长卷”来看,画家姓丁,来自浙江,可能是活动在京城的一位民间画师,与吴洪有私交,惜其生平未见画史记载。
  《五同会图》不仅是明代群体肖像画中的一件佳作,也是了解明中期高官雅集与交游的形象资料,为认识当时的政坛情况、文化风俗及苏州籍官员与苏州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    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乡试、次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初,选侍讲学士,充讲官。后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起为吏部左侍郎,与诸大臣请诛大太监刘瑾。刘瑾掌权,欲焦芳入阁,廷议独推鏊。刘瑾迫于公论,命鏊以本官兼学士与芳同入内阁。时中外大权皆归瑾,鏊不能救,力求去,四年,许之。嘉靖三年(1524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人博学有识鉴,文章议论畅明,为人、德望均为时人敬服,门下学生众多,唐寅也是其中之一。著有《姑苏志》、《震泽集》等,《明史》一百八十一有传。  陈仁锡(1581—1636年),字明卿,号芝台,明苏州府长洲人。曾从武进钱一本学《易》,得其旨要。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编修,典诰敕。迁南京国子祭奇偶酒。讲求经济,有志天下事,性好学,喜著书。有《四书备考》、重订古周礼》等。卒谥“文庄”。  陈璚(1440-1506年),字成斋,改字玉汝,长洲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累迁至大理寺左少卿,复为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进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督操江诸军。以病乞休。正德元年(1506年)卒。为官勤励,不失官誉。其孙陈淳为著名画家。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古,号惜抱居士,安徽桐城人。清乾隆癸未进士,散馆主亊,迁礼部郎中告归,主讲钟山书院等。晚而工书。有《惜抱轩全集》、《水经注》、《三传补注》等著作。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别号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鸿博官检讨,后入直内廷。工诗,与王士祯齐名。精于金石考据之学。书工古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将他的隶书定为逸品下。亦工画。因学识渊博,深得康熙皇帝赏识,曾参与编纂《明史》。为完成《日下旧闻》一书,他不仅摘录古书,且逐一实地考察对照:“雄关绝障,策屐登临;名刹高台,按图指索。认籀文于甫草,最详同马攻车;剔碑版于荒苔,尽访吉金贞石。”历尽辛苦,终成此书。著有《曝书亭集》等书行世。             吴洪(1445-1522年),字禹畴,吴江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郎中,贵州、广东按察副使,福建按察使,太仆寺卿,工部侍郎,拜南京刑部尚书。矫矫有风节。忤刘瑾,勒致仕。嘉靖元年(1522年)卒,赠太子太保。  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br>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br>  <br>  李杰(1443-1517年),字世贤,常熟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官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祭酒、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等,迁南京礼部右侍郎,入为礼部左侍郎。正德初,进南京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以事忤刘瑾,致仕归。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BR>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