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名画百科

山水画大师:许小平

时间:2018-11-29来源:作者: 点击:

一个成熟的画家都是会形成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的,而许小平的山水画便是蕴含着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以及绘画风格,他的山水画着重于刻画人们共同的人性化,以及自然和谐的文化光芒。

山水画大师许小平

许小平雅好丹青,幼时即从家兄许晓鸿涂鸦习画。少年时入玉门市文化宫开始绘画的专业学习。弱冠之年,即在酒泉画界崭露头角。后积极参与由酒泉市文联和酒泉市群艺馆发起的敦煌艺术流派研究会,并坚持多年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和到玉门市周边山区写生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小平幸遇著名画家王文芳,后追随至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研习中国山水画。王文芳擅画西部山水,为人谦诚耿介,对待入室弟子视同己出,倾心相授做人从艺之道。许小平博览古典山水美文,用心品读恩师在中国山水画宣言中所力求体现的意境美、形式美和笔墨美的真谛,主动汲取着四王、沈周、八大、张大千黄宾虹等诸多名家在传统山水绘画中传递出的精神内质。他关注当下时人的山水画审美情趣,在结构和笔墨上,采撷提炼最适合抒发自我本性的语言表现形式。长期蓄积的才智细流,悄然汇集,涌动在血脉里的勃勃浩气,敦促着许小平灵窍顿开,绘画风格渐成。

山水画大师许小平

许小平痴爱山水,深谙音律。他纯善率真,轻财重义,热爱生活。每得珍稀美味,即亲手精心烹制,聚友佐酒同享。画如其人,这种西部男儿的宽博与豪情,从他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全景构图中,可略见一斑。他长期生活在祁连山脚下,每到夏季,山顶皑皑白雪融汇成清溪幽潭,水草丰茂,山林苍翠,奇峰怪石,触目皆是,恍若世外仙苑。山中多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与洞窟壁画,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同出一脉。严冬酷暑,晨曦朝霞与长河落日静伴着他无数次的写生与观摩。每有心得,则物我浑忘,手舞足蹈,喜不胜收。通过画笔,这林壑优美的人间胜景,化育成他画作中对故乡阳关魂牵梦萦的原始记忆。这种本源于生活的情感体验,醍醐灌顶到他的山水画创作中,两者水乳交融,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恬淡意境。

山水画大师许小平

奇峰踏遍,秀水囊收。金精玉露深埋于心窖,发酵孕育,自由幻化组合成理想中的物象,诉诸笔端,皴擦点染成清雄滋润的意象效果。许小平的山水画在构图上彰显出日臻完善的空间分割关系,而画作的表现语言则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在时间——空间意识的清晰界定下,他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势”与“韵”相糅合,使画面呈现出雕塑般的写实美感;同时妙用“意”和“趣”,运用具有历史绵延性的笔法和传统山水画的固有符号,如小桥流水、野茅山亭、耕读渔樵、修仙问道……巧构着依山傍水的精神家园,人与自然唇齿相依,隐透出敦煌壁画那穿越千年时空的博大与遗韵,流淌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静美。

山水画大师许小平

“画贵有静气(黄宾虹语)”。静为大美,在物欲横流喧嚣骚乱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山水画里的静美,常常会凝结成人类童年花瓣上的晨露,晶莹剔透,成为慰藉红尘人浮躁孤寂心灵的回春妙药。许小平在《春山论道》等画作里,充分体现了这种隽永的人生情趣。画面中,远峰连绵,空谷翠微,溪泉潺潺,碧空帆影,闲散地飘逸在云边。近处则是茅檐青桐,炊烟袅袅,老树苍碧,渔翁披蓑戴笠,心系三尺鱼竿,静坐舟尾;茅亭里,高士品茗论道;山道蜿蜒处,有赫面樵夫,正负薪拾阶放歌还。我们从中能顿悟其中的文化蕴含,瞬间即心有灵犀,催生愉悦。这种共鸣源于国人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体记忆。南派山水的秀美空灵和北派山水的雄美浑厚,构成我们记忆里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的两大支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小平用自己独创的具有古典音乐动律的颤笔皴法,将南北派山水画的审美表现形式完美糅合,山的厚重雄奇与水的恬淡灵秀,阴阳媾和,刚柔相济。这使得他的作品,透溢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深厚滋养,而这种滋养,恰恰是破译我们所潜在的中国山水画审美情结的共同密码。其画作《飞瀑泻玉云舒卷 野亭闲棋鸟幽鸣》,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种审美情结:远岫烟波春晴,飞瀑三千,禅机织就。闲敲棋子松泉亭。看青山霁后,同道中人,共济扁舟。

山静水流韵,泉清草自芳。对祖国锦绣江山的生命感动,是中国山水画家们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链接起中国山水画的文化脐脉,成为许小平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许小平的画作,已经慢慢地脱离出“形”的束缚,更加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奔放,同时也是充分体现了笔墨本身的魅力。

------分隔线----------------------------

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相关高清素材